2022 | 年度投资回顾与展望

2021-12-31

2021年,沪深300下跌5.2%,中证500上涨15.58%,创业板指上涨12.02%。我们的产品涨跌不一,幅度基本都在个位数。


2021年,是充满分化的一年。


中国经济在全球一枝独秀,海外众多经济体面临需求不振。以实际GDP增速衡量,中国经济增速大约增长8%,在主要经济体中处于领先地位。以名义GDP增速衡量,考虑到原料价格等上涨因素对平减指数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速超过10%,创下过去几年的新高。而海外多数国家受疫情连续几轮的冲击,都面临着需求疲弱风险。受制于体制因素,很多国家的政府缺乏足够的资源应对不利冲击。中国则受制于体制优势,通过灵活的资源调动,交出了让社会满意的答卷。


上游和中下游悲喜两重天。受供给侧改革影响导致产能受限的上游原材料行业,面临着供不应求的局面,价格大涨,很多公司的盈利创出历史新高;而中下游行业则面临着历史罕见的高成本压力,由于消费需求偏弱,转嫁能力不足,承担了上游涨价带来的大部分风险。


微观层面,贫富差距有所扩大。受疫情影响的餐饮、酒店、旅游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业人员即使没有丢失工作岗位,工资水平也受到很大影响。而过去两年以房产为代表的的资产价格普遍上涨,直到2021年下半年才开始下跌,低收入的无房群体很有可能在收入和财产两个方面都被拉开差距。这不仅是国内独有的现象,海外也面临类似的问题。美国、韩国等国家的房价和股市涨幅比中国更大,由此造成的收入不平等、财富不平等问题可能更加严重。如何解决不平等问题,是各国在未来必须面对的一道必答题。中国毫无疑问走在了世界前列,扶贫和乡村振兴计划早已前瞻性布局,并取得卓著成效;共同富裕的具体政策措施预计会在未来陆续出台。


2021年,是经济放缓的一年。


上半年中国经济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GDP增速、出口增速等一系列指标创出多年新高,房价在疫情期间出现明显上涨,资本市场情绪也一度极为高涨。到了下半年,经济急转直下。财政支出节奏放缓,融资数据转弱,疫情出现频次增多,课外培训被规范清理,多家企业被反垄断调查,房地产监管趋严导致高杠杆企业频频爆雷,能耗双控考核压力下各地拉闸限电对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影响,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上游经历了原材料价格暴涨后,政府开始介入,以煤炭、钢铁为代表的商品价格暴跌,中下游企业终于能喘一口气,但距离成本回到涨价前可能还需要较长时间。


就业压力开始增加,自主择业现象越来越普遍,工作时长增加。数据的背后,意味着劳动者越来越辛苦,岗位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2021年,是结构转型的一年。


中国的科技实力再上台阶。教育、科研等投入占比继续提高,稳居世界第二。科创板越来越壮大,北交所应运而生,资本市场助力科技创新。


落后产能继续淘汰,很多行业设置了新增产能最低门槛,新增产能规模优势、成本优势、技术优势不断增强。以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大幅减少,优秀公司的竞争实力不断增强,产业正向循环。


能源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持续保持高增长。新经济各种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各行各业都在信息化、智能化。


2021年,是政策转折的一年。


12月的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出现了很多新提法。稳增长被放在更重要位置,扩大内需、积极财政等提法极大提振信心。众多证据都为我们指明了2022年的前进方向,2022年是经济见底回升的一年,是资本市场充满希望的一年。


年末,明显能感受到基建项目审批速度加快,专项债发行加快,财政继续减税降负、财政支出节奏加快。我们正站在经济复苏的重要转折点。


2021年,各类投资机构的业绩高度分化。市场上有的基金实现了翻倍的业绩增长,但也有不少基金出现了大幅亏损,尤其是所谓价值投资者或白马股投资者。我们的产品有的实现了小幅正收益,有的小幅亏损,基本保住了前两年的胜利果实。组合估值相比年初明显下降,这得益于持仓结构的调整,也得益于所持有的优秀公司业绩较好的增长。我们在消费、医药、科技、周期、金融等领域实现了均衡布局,相比年初结构更加合理。我们的仓位保持在高位,既见证了2021年经济和政策急转直下,也将见证2022年经济和政策的反转。


2022年,是经济见底回升的一年。


2021年下半年的很多措施,都对经济造成了压力。2022年,可以预期绝大部分限制措施都会得到缓解,有些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的措施可能会完全转向刺激经济增长。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将加快,项目也在增加。减税降费、降准降息对各行各业都会产生积极影响。经过2021年下半年的残酷洗礼,2022年的中国经济将更有韧性、更有生机。


2022年,中国和世界面对疫情都会更加从容。全球疫苗接种率越来越高,病毒似乎在向流感化方向变异,特效药陆续研发成功。受疫情大幅影响的行业,正在迎来希望的曙光。短期看,过去两年,非必要不出城等一系列管制措施,对很多消费情景都有压制。随着防疫更加精准,天气转暖后的疫情好转,被持续压抑的需求有希望在一定程度上恢复。长期看,随着疫情的完全恢复,就业市场回归常态,消费也必将回归正常。


2022年,是资本市场充满机会的一年。


由于需求下降,供给缓和,上游原材料价格已经出现不小的回调,相关公司的盈利水平趋于合理区间。尽管谈不上被低估,但风险已经得到较大释放。中下游行业的成本压力得到了一定缓解,尽管相比涨价前成本仍高出很多。由于市场对中下游企业盈利预期较为悲观,中下游很多制造业公司的估值已经降至历史中等偏下水平。原料价格均值回归,重塑了上、中、下游公司的估值,挤出了疫情期间流动性溢价带来的泡沫,整体估值更加趋于理性。


消费股的泡沫也得到了一定的挤压。疫情期间市场对消费股的盲目追捧,使得消费股估值创出历史新高,严重脱离了基本面,造成了2021年消费股的糟糕表现。目前消费股的估值虽然处于历史中等偏上水平,但相比年初的泡沫状态已经大幅好转。随着疫情适当好转,经济和就业陆续恢复,消费股的基本面将会改善。消费股为投资者创造正回报的时点正在临近。


医药股和消费股的情形比较类似。经济放缓对整个医药板块的影响更加间接,但经济大幅变差情况下,高估值的医药股绝不可能独善其身。经过业绩增长的消化、估值下跌的挤压,医药股的泡沫也少了很多,基本回归历史中等偏上水平。


科技板块分化显著。整个市场资金面偏宽松,企业盈利较好,元宇宙等主题加持,给很多小股票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未来机会仍然有很多。


新能源在上游原料大涨背景下,需求受到了一定压制。但长期发展趋势的确定性,以及宽松的市场资金面,让新能源板块无惧短期压力,整体涨幅非常可观。当前成本已经开始下降,降至需求爆发的临界点,将迎来新一轮机会。


我们的组合在2021年底适度增加了周期品的配置比例,配置了一定比例的新能源,适当降低了消费和医药的比例,整体组合更加均衡稳健。


2022年,政策转向,经济见底。


2022年,资本市场值得期待,我们继续砥砺前行。



重要声明

请您细阅此重要提示,并完整阅读根据您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请您确认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所认定的合格投资者。

一、根据我国《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如下:
1、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1)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2)个人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前款所称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
2、下列投资者视为合格投资者:
(1)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慈善基金;
(2)依法设立并受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监管的投资计划;
(3)投资于所管理私募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从业人员;
(4)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投资者。

二、根据我国《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的规定,信托计划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如下:
1、投资一个信托计划的最低金额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的自然人、法人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组织;
2、个人或家庭金融资产总计在其认购时超过100万元人民币,且能提供相关财产证明的自然人;
3、个人收入在最近三年内每年收入超过20万元人民币或者夫妻双方合计收入在最近三年内每年收入超过30万元人民币,且能提供相关收入证明的自然人。

三、根据我国《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的规定,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如下:
1、个人或者家庭金融资产合计不低于100万元人民币;
2、公司、企业等机构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

依法设立并受监管的各类集合投资产品视为单一合格投资者。

如果确认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是一名“合格投资者”,并将遵守适用的有关法规请点击“接受”键以继续浏览本公司网站。如您不同意任何有关条款,请直接关闭本网站。

“本网站”指由(以下简称“本公司”)所有并及其网站内包含的所有信息及材料。本网站所发布的信息、观点和数据有可能因所基于的信息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本公司不承诺及时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

本网站介绍的信息、观点和数据仅供一般性参考,不应被视为购买或销售任何金融产品的某种要约,亦非对任何交易的正式确认。投资有风险,投资产品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本公司不对产品财产的收益状况做出任何承诺或担保,投资者不应依赖本网站所提供的数据做出投资决策,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认真阅读相关产品合同及风险揭示等宣传推介文件,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